《三国演义》:一部历史长剧的演绎
一、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形成鼎足之势,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绎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二、文学成就
长篇小说的开端:《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在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取向现实主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取得很高成就。
内容与题材: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参照《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写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主线索是蜀汉政权的建立、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间穿插各分支线索,通过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再现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
三、战争描写
构思与手法: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写法随战争特点变化,写战争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前奏、余波或辅助手段,使战势张弛有度、疾缓相间。
以赤壁之战为例:在赤壁之战前孙刘两家合作一节,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层次分明,能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战争氛围。
四、作者介绍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五、作品特点
体制与艺术: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定型,艺术表现日趋成熟,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人物从非凡英雄到寻常百姓,塑造典型从突出特征性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笔触刻画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对后世影响:为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出现鼎盛局面并更精致奠定了基础。
六、主要内容
描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反映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转化,概括这一时代历史巨变,塑造一群三国英雄人物,其中描写详细、性格突出的近百位,对其肖像有所描绘的大约二、三百人。
七、文学特色
“义”的体现:小说开篇“桃园三结义”,“义”贯穿整部作品,尤其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宣扬“义”的思想。关羽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第 1 回中描写其“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加“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构成整体形象,作品多处表现其忠义性格,关羽是“义”的典型,是中华民族“义”的人格化。
八、文化内涵
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仁、义、礼、智、信、勇等核心因素,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通过“桃园结义”宣扬刘关张的义气,表现“信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