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比较》
一、成书信息
《孙子兵法》:春秋末孙武所著,约公元前 512 年成书,又称《孙武兵法》等,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
《三十六计》:源自 20 世纪 40 年代发现的孤本,是抗日战争期间四川民间用土纸排印,编撰者至今未知,语出南北朝,成书于公元 1640 年前后。
二、内容概要
《孙子兵法》:共六千字左右,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讲战略运筹,含《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第二部分讲作战指挥,含《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第三部分讲战场机变,含《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第四部分讲军事地理,含《地形篇》《九地篇》;第五部分讲特殊战法,含《火攻篇》《用间篇》。
《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分六套。第一套胜战计,含瞒天过海等六计;第二套敌战计,含无中生有等六计;第三套攻战计,含打草惊蛇等六计;第四套混战计,含釜底抽薪等六计;第五套并战计,含偷梁换柱等六计;第六套败战计,含美人计等六计。
三、历史地位及评价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被尊为兵圣,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瑰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集大成者,是美国西点军校等必读教材,被翻译成 20 多种语言流传,全世界有数千种刊印本,1991 年海湾战争交战双方曾研究借鉴其军事思想,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伟人评价其“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真理,日本松下幸之助称其为“天下第一神灵”。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总结
《孙子兵法》讲道,是战争规律,高屋建瓴;《三十六计》讲术,是战争中具体计谋策略,道中有术,术由道出。两者内容不同,《孙子兵法》更多讲道讲理讲规律,《三十六计》更多讲术。区别在于成书年代,《孙子兵法》成书于公元前 506 年柏举之战,《三十六计》最早出现在《南齐书——王敬则传》,差约一千年;作者不同,《孙子兵法》作者是孙武,《三十六计》作者不详;但二者有密切联系,《孙子兵法》是三十六计源头,三十六计是从其等古代兵法中总结,更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二者都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一部分,至今被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