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内容及相关信息
一、整体概述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战争为主线,展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以及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二、篇章结构
全书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三、重要事件及人物
1. 魏灭蜀之战(263 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2. 晋灭吴之战(279 年):司马炎先做好伐吴准备,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陆抗去世后,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 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时机成熟,最终于 280 年率先攻入建业,活捉吴主孙皓,完成三国归晋。
3. 三国鼎立形成(208 年 229 年):190 年汉朝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 年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雏型。220 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221 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 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
4. 重要人物及事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在官渡之战中灭袁绍,统一北方。被称为“奸绝”。
刘备:汉室后裔,称帝后定都成都,与曹操、孙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孙权:在东吴局势混乱时称帝,定都建邺,与魏、蜀抗衡。
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与周瑜联手指挥赤壁之战,挥泪斩马谡是因失街亭一事。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展现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周瑜:吴国大将,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与诸葛亮之间有诸多精彩较量。
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尊为“武圣”,有“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事迹。
四、文学地位及相关信息
1.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六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2.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根据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明末清初毛宗岗对其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五、时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罗贯中作为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疾苦,期望社会稳定,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六、相关成语典故
1.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三顾茅庐”(刘备三请诸葛亮)、“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2. 与诸葛亮、司马懿父子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空城计”“借东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