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七千七千人大会毛刘对骂&回顾历史:七千人大会!

粉丝突破7000人,突然就想起了七千人大会,都是精英,记录一下!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7000多人(因此又称“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上

作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讲话指出:当前经济困难的原因,除了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农业歉收外,“还有一条,就是从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报告指出全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踏踏实实地、干劲十足地做好调整工作,并认为:“1962年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工作最关紧要的一年”,“我们必须抓紧”。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讲话,着重指出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他在讲话中作了自我批评。大会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要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加强集中统一。中央领导核心中的分歧并未解决,但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问题上,对统一全党认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粉丝突破7000人,突然就想起了七千人大会,同样都是精英,记录一下!

中央向全党发出了为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由中央组织部牵头组成了治丧办公室
治丧办事先制定好的撒骨灰的方案是:从北京起飞到青岛送灵的专机于5月19日上午8点半从北京西郊机场起


我们离京时治丧办负责人交代:周总理和其他一些领导人撒骨灰都是少数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子女为主,机关
他们说:河南郑州市举行了迎送骨灰的大会,郑州几万市民在道路两旁为少奇同志送行。这次活动是国家元
10点整专机在青岛机场落地。刘源抱着骨灰盒,其他子女手抬遗像、花圈和王光美等人依次走下飞机。他们
有几个十字路口群众高声喊着:“向国家主席刘少奇致哀!”“向王光美同志致敬!”“我们要见见王光美
11点101舰准时起航,此时放哀乐、鸣放礼炮21响,青岛港内大小船舶汽笛长鸣,震耳欲聋,表示对刘少奇的

出了海军码头,4艘护卫舰跟上了101驱逐舰,左右舷各2艘,成梅花型编队护航前行。出了青岛港湾,天空中
经请示王光美同意,放哀乐,全体登舰人员肃立默哀,开始撒骨灰。记者们见势包围了王光美和她的子女们



核心提示:正是上述因素日益发酵,1964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与刘少奇就社教运动的重点发生当面冲撞。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4年12月11日16版,作者:佚名,原题为:《江苏一把手“四清”中当面顶撞刘少奇》
 

在“四清”运动中,国家主席刘少奇派其妻王光美到河北抚宁县王庄公社桃园大队蹲点,并推出轰动一时的“桃园经验”。正是围绕“桃园经验”,刘少奇与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产生严重争论,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也随之激化。

江渭清“顶撞”刘少奇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城乡普遍开展了一场以反修、防修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为“四清”运动)。1964年6月,刘少奇带王光美前往11个省市巡视指导“四清”运动,并由王光美介绍“桃园经验”。当刘少奇到济南时,华东局派魏文伯(时任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专程前往迎接,然后陪他到安徽。刘少奇一行抵达合肥后,魏文伯给江渭清打电话,说刘少奇对前一段“四清”运动很不满意,在山东已发了脾气,到合肥发了大脾气,提醒江渭清做好思想准备。

7月14日,刘少奇来到南京,对包括江苏省在内的“四清”运动提出了批评。对于刘少奇所说的“城乡社教都没有搞好”,江渭清认为江苏不是这个情况。刘少奇说:“小四清”打了败仗嘛!江渭清说:不能这么讲。据我们了解,已经开展社教的社队,60%打了胜仗,是有成绩的。针对刘少奇所说“公社、大队干部大部分烂掉了”,江渭清认为,基层干部多数是好的,江苏没有发现烂掉的社、队领导班子。刘少奇说:你这是没有下去,不知道实际。江渭清回答:我经常下去,对本省情况是知道的。毛主席也说干部的大多数是好的、比较好的。刘少奇问江渭清对王光美“桃园经验”的报告有什么看法。江渭清说:符合江苏情况的,就学习运用;如果不符合江苏情况,就不照搬。刘少奇说:那你们江苏就不执行了?江渭清回答:不盲目执行。

第二天刘少奇离开南京前夕,对江渭清严肃地说:你的意见是不对的。江渭清坚持原来的看法,这就引起了“顶撞”,刘少奇发了脾气。

刘少奇回信批评江渭清
 

8月下旬,中央召开座谈会议,刘少奇特别提到江苏省涟水县高沟公社社队干部打击报复社教积极分子的事件,强调要对“高沟事件”作“现行反革命处理”,要以此为典型,追上面的“根子”。

会议期间,刘少奇找江渭清个别谈话,说他看到江苏的一个通知说要“学习江渭清同志的讲话”,批评江渭清:“为什么不学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要学江渭清的?”对于刘少奇的这番追问,江渭清极为紧张,他立即向刘少奇作了解释。江渭清返回南京后迅速布置传达刘少奇的指示,并亲自下乡蹲点。到9月8日,江渭清给刘少奇写了一封信,汇报全省运动进展情况,还特别报告了根据刘的指示,正在研究处理“高沟事件”,并又一次就学习江渭清讲话的通知作出检讨。
 

刘少奇9月30日就此给江渭清回信,批评江渭清信中“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我们都必须学习中央、毛主席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指示”等说法“不完全正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向一切有真理的人学习”。刘少奇解释他之所以反对学习江渭清讲话,是因为那段讲话“空话连篇,基本上是一篇教条主义的讲话”。刘少奇回信中还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

10月20日,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讨论刘少奇同志答江渭清同志的一封信的指示》,要求在四清运动中开展“反右倾”。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各地领导干部纷纷投入到反右倾的斗争中去,纷纷下基层蹲点。

毛泽东站在了江渭清一边
 

对于刘少奇给江渭清的这封信,最初毛泽东持赞同态度。1964年9月和10月,毛泽东两次肯定刘少奇反右倾的举动,称“你的信写得很好,存在着的问题,正是要照你写的那样去解决”。然而到了1964年底,形势发生180度变化。江渭清回忆:1964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问江渭清,刘少奇对他的批评,检讨了没有。江渭清回答:作了检讨但不深刻,还要再检讨。毛泽东听后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这么回事。你感到批评对的,就检讨;不对的,就申诉……

毛泽东为什么忽然转变态度?结合1964年下半年刘少奇的一系列举措,即可发现事出有因:(1)刘少奇宣称,若不蹲点,则无资格做中央委员、省委书记等。1961年刘少奇在湖南宁乡老家蹲点44天,而毛泽东从未蹲过点。(2)刘少奇宣扬,开调查会已不能接触农村真实情况,而开调查会是毛泽东所创。(3)刘少奇批评江渭清将毛泽东著作当作教条,矛头直指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潮流……正是上述因素日益发酵,1964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与刘少奇就社教运动的重点发生当面冲撞。基于这种背景,在江渭清与刘少奇关于“四清”运动的争论中,毛泽东站在了江渭清一边。 (摘编自《文史精华》《经济观察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公社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ongshe99.com/history/533258.html